发布时间:2024-11-09 11:10:26
荨麻疹,俗称“风疹块”,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。其典型表现为皮肤突发红肿、瘙痒的风团,通常会在数小时内消退,但往往会反复发作,让人饱受困扰。荨麻疹的病因复杂,病程长短不一,症状严重时更是影响日常生活。那么,荨麻疹到底是如何引发的?又有哪些科学的缓解与治疗方法呢?
荨麻疹根据病程长短和触发因素可分为几种主要类型:
急性荨麻疹:持续时间短,一般不超过6周。常因食物过敏、药物反应、感染等引起,症状较急但易于治疗。
慢性荨麻疹:症状持续时间较长,超过6周甚至更久。病因较复杂,可能与免疫系统、内分泌等多方面有关,治疗难度较大。
胆碱性荨麻疹:常因运动、热浴、情绪紧张等引起。这种荨麻疹对温度较为敏感,表现为细小的红色风团,伴有剧烈瘙痒。
冷接触性荨麻疹:接触冷空气或冷水后皮肤出现风团、瘙痒。通常在天气寒冷的季节更容易发作。
日光性荨麻疹:对紫外线敏感,暴晒后皮肤出现红肿风团。需要特别注意防晒,以避免皮肤症状加重。
荨麻疹的病因复杂多样,不同患者的发病因素可能并不相同。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引发因素:
过敏反应:荨麻疹主要是一种过敏性疾病,食物(如海鲜、坚果等)、药物(如青霉素、阿司匹林等)、花粉、动物毛发等都可能引起过敏反应,从而诱发荨麻疹。
感染:细菌、病毒、寄生虫感染等可能诱发或加重荨麻疹症状。例如感冒、扁桃体炎、牙周病等炎症可刺激皮肤出现荨麻疹。
物理刺激:冷热变化、日光暴晒、压力、摩擦等物理刺激也会导致荨麻疹的发作。
免疫系统异常: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免疫系统可能出现异常,产生自身免疫反应,从而引发反复发作的荨麻疹。
内分泌变化:情绪波动、月经周期变化、妊娠等导致的内分泌波动可能影响皮肤状态,引发荨麻疹。
荨麻疹的主要表现是突然出现的皮肤红肿风团,形状大小不一,伴有剧烈瘙痒或烧灼感。通常在数小时内会自行消退,但容易在不同部位反复发作。若荨麻疹发展为急性过敏反应,甚至会导致喉头水肿、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,需紧急就医。
抗组胺药物:抗组胺药是荨麻疹的首选治疗药物,能有效缓解瘙痒、红肿等症状。常见的抗组胺药物包括氯雷他定、西替利嗪等。
免疫调节剂:对于慢性、难治性荨麻疹患者,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免疫调节剂,如环孢素、糖皮质激素等,但需注意药物副作用。
局部药物治疗:可以外用含有薄荷、炉甘石等成分的抗炎乳膏,缓解瘙痒和皮肤不适。
自我管理:远离已知的过敏原,避免可能诱发荨麻疹的因素,如寒冷、阳光暴晒、剧烈运动等。此外,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作息,增强免疫力,对荨麻疹的缓解也有帮助。
保持皮肤清洁: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成分的清洁剂,洗澡时避免热水刺激,以温水为宜。
注意饮食:避免食用易引发过敏的食物,如海鲜、辛辣食物、浓咖啡等。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,有助于皮肤的修复和健康。
控制情绪波动:情绪的起伏对荨麻疹患者的病情有一定影响,保持心态平稳、避免焦虑,能帮助减轻症状。
穿着舒适宽松的衣物:避免紧身衣物对皮肤的摩擦,选择透气、柔软的面料,有助于减少皮肤刺激。
防晒措施:对日光敏感的患者,应尽量避免暴晒,并采取适当的防晒措施,如涂抹防晒霜、穿长袖衣物等。
荨麻疹会传染:荨麻疹本质上是过敏性反应或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,具有自限性,且不会传染。
滥用抗过敏药物:荨麻疹患者常会自行使用抗过敏药,但并非所有类型的药物都适合长期服用,过量或长期使用抗组胺药可能带来副作用,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。
只关注皮肤症状:荨麻疹的病因复杂,单靠局部治疗难以治疗,尤其是慢性荨麻疹患者,更需注意全身调理和防治。
荨麻疹虽然常见,但其反复发作的特点容易给生活带来不便。了解荨麻疹的成因、类型与防治措施,对于控制病情、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。在日常生活中,做好护理、避开诱因,再配合合理的药物治疗,多数患者的症状都能得到缓解。若病情持续或反复加重,建议及时就医,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不良反应。
肤康皮肤科医院《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》:粤(A) 广 (2022)第19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