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4-11-07 15:37:58
慢性荨麻疹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皮肤风团和瘙痒为特征的皮肤疾病,发作时间可能超过6周,有时甚至持续数月甚至数年。与急性荨麻疹相比,慢性荨麻疹更难以治愈,且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。了解慢性荨麻疹的成因、症状、治疗和护理方法,是改善生活质量、缓解症状的关键。
慢性荨麻疹的成因较复杂,许多病例并无法找到明确的诱因,但常见的因素包括:
免疫异常:自身免疫系统异常导致免疫细胞释放过多的组胺,引起皮肤风团和瘙痒。
感染:一些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可能会引发慢性荨麻疹,如幽门螺杆菌、乙型肝炎病毒等。
内分泌因素:一些女性在月经期、妊娠期或绝经期,可能因激素波动而诱发或加重荨麻疹。
精神压力:过大的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会影响免疫系统,导致症状加剧。
物理刺激:冷热、阳光、摩擦等物理因素会触发一些人的荨麻疹反应,属于物理性荨麻疹的一种。
过敏原:某些食物、药物或环境因素可能会引起过敏性荨麻疹,但在慢性荨麻疹中,找到具体过敏原通常较难。
慢性荨麻疹的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反复出现的瘙痒性风团,且多伴有以下症状:
反复出现的风团:风团常常在皮肤表面呈现红色、苍白或肤色的浮肿性风团,位置不固定,往往持续数小时或数天,消退后无痕。
剧烈瘙痒:慢性荨麻疹患者常感到剧烈瘙痒,特别是在夜晚或情绪紧张时加重。
灼热或刺痛感:部分患者会感到风团部位伴有灼热或刺痛感。
血管性水肿:有些患者会出现深层皮肤的肿胀,尤其是眼睑、嘴唇、手指等部位的肿胀情况。
根据不同的触发因素和表现形式,慢性荨麻疹可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:
慢性特发性荨麻疹:无法找到明确诱因,是最常见的类型,症状顽固,发作周期不定。
慢性自身免疫性荨麻疹:多与自身免疫疾病相关,如系统性红斑狼疮、类风湿关节炎等。
慢性诱发性荨麻疹:由特定物理或环境因素诱发,如温度、阳光、摩擦或压力。
血管性水肿:此类型患者常伴有深层组织肿胀,可能影响到呼吸道或消化道,需特别关注。
慢性荨麻疹的诊断通常由皮肤科医生进行,主要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。必要时可进行血液检查、尿检、肝肾功能测试,或其他相关检查以排除潜在病因,确定是否与自身免疫相关。
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首要目标是减轻症状、提高生活质量,并尽量避免复发。以下为常用的治疗方法:
抗组胺药物: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、氯雷他定等可有效缓解瘙痒和风团,通常为一线用药,副作用较小。
免疫抑制剂:对一些顽固的慢性荨麻疹,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,如环孢素、泼尼松,但需严格遵循医嘱。
生物制剂:对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,医生可能推荐使用奥马珠单抗等生物制剂来控制症状。
局部护理:使用温和的冷敷来缓解瘙痒和肿胀,避免使用热水烫洗患处,以免加重症状。
心理疏导: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适当的情绪管理,缓解压力,改善生活质量。
日常护理在慢性荨麻疹的管理中至关重要,帮助患者减轻症状,减少复发。
避免诱发因素:尽量避免已知的过敏原和诱发因素,比如高温、寒冷、食物或药物过敏源。
穿着舒适:选择柔软的棉质衣物,避免紧身衣和摩擦,减少对皮肤的刺激。
规律作息: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,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,减少疾病复发几率。
饮食清淡:避免过于辛辣、油腻和刺激性食物,减少高致敏食物摄入,如海鲜、坚果等。
舒缓皮肤: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护肤产品,保持皮肤的湿润和健康。
锻炼身体:适度的锻炼可以提升免疫力,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大量出汗,以免症状加重。
慢性荨麻疹不会传染:荨麻疹并非传染性疾病,其发病主要和个体免疫、过敏反应有关。
不宜滥用药物:长期使用抗组胺药应遵循医生建议,避免自行增减药物,以免加重症状。
忌过度依赖外用药膏:很多外用药膏虽然能暂时缓解瘙痒,但若滥用含激素成分的药膏会引起皮肤问题,应避免长期使用。
慢性荨麻疹虽顽固且对生活有较大影响,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日常护理,症状可以得到有效控制。慢性荨麻疹患者应保持积极的心态,科学应对,通过日常的生活习惯调整,避免过敏原和诱因,从而减少复发,提高生活质量。
肤康皮肤科医院《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》:粤(A) 广 (2022)第190号